当前位置: 首页 > 扶贫资讯 > 河池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
河池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路径选择
金岸优品-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服务平台 / 2017-03-30

        按照《河池市旅游扶贫发展规划(2015-2020)》安排,到2020年,河池市要建成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屯)200个,年游客接待量达到900万人次以上,总收入超过60亿元,通过乡村旅游带动8.3万贫困人口脱贫。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紧密结合,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保护贫困乡村的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为前提,坚持走特色化、多样化和品牌化的乡村旅游扶贫发展之路,通过引导、扶持、激励、管理、服务和监督等措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

    一、坚持政府主导、统筹规划和强化监管,确保全市乡村旅游扶贫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旅游开发的利益协调者,政府要发挥好规划指导、政策引导、利益协调、市场监管、环境保护的作用,积极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扶贫环境。一是统筹规划,合理布局。要组织制定《河池市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依据全市贫困人口分布、精准扶贫安排和乡村旅游资源,在景区分布、基础建设、服务管理等方面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出台乡村旅游扶贫的土地流转政策、财政扶持政策(扶贫专项资金、社会资本和援助资金等投入政策)和激励政策(包括资金扶持、准入优惠、税收减免、工作奖励、升级奖励等),鼓励和支持更多的经营者参与乡村旅游扶贫的开发。三是建立制度,成立机构,强化监督。组织制定促进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配套管理办法,成立河池市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协调机构,对全市乡村旅游扶贫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服务管理等进行全面监督,综合协调,提高扶贫效益。

     二、多渠道筹集、整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资金,整体推进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多渠道筹集、整合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资金。统筹使用精准扶贫、乡村旅游、民族文化保护、巴马国际长寿旅游养生区、红色旅游、生态补偿、休闲农业、环境保护等国家扶持的专项资金,整合住建、农业、水利、文化、扶贫、旅游等部门的涉农资金,加大对具备旅游资源的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投资环境,对外招商引资。鼓励市内外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联营、购买、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参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鼓励和支持项目区农民以房屋、宅基地、土地承包使用权、资金、技术等资源,采取股份制、合伙制、合作制等形式进行合资经营。用好广西信用联社推出的扶贫小额贷款。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旅游接待条件,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品位。改造升级重点乡村旅游景观,充分展现河池乡村特色。加快景区内外路网建设,改善重点景点景区的交通条件。改善重点村步行道、停车场、公共厕所、生活污水治理、供水供电、照明绿化、应急救援、旅游标识、游客信息等基础文化设施和服务设施,优化乡村旅游开发扶贫发展环境。增加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露天景观的辅助设施。交通、城建、扶贫、移民等部门在安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危房改造、库区移民搬迁、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等项目建设时,要向乡村旅游重点村倾斜。把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和“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做到布局合理、一村一景、各具特色。加快完善乡村宽带信息基础设施。

    三、突出主题,打造精品,提升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品位。

    一是突出七大主题,全力打造乡村旅游扶贫精品。即:突出“自然神奇,秀美河池”主题,突出打造山水观光旅游精品;突出“生态休闲、健康人生”主题,打造长寿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突出“节庆文化、风情河池”主题,打造民俗文化旅游精品;突出“生态河池、醉美乡村”主题,打造农业生态观光旅游精品;突出“革命老区、红色教育”主题,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精品;突出“增长智慧、励志成才”的主题,打造益智励志旅游精品;突出“决战贫困、改天换地”主题,适时打造扶贫生态移民旅游精品。二是对2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进行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投入。三是加大星级乡村旅游区和农家乐建设力度,整体提高接待质量。对星级申报成功的旅游项目,按等次给予物质奖励,发挥激励导向作用。四是充分挖掘和培育乡村旅游的体验项目。重点挖掘和培育农事、作坊、节事、手工艺、休闲等体验项目,让旅游者形成深刻而难忘的感受。五是大力开发民族体育和现代体育旅游项目。可开发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有:打铜鼓、打猴鼓、投石弹、摔跤、射弩、打陀螺、斗牛、斗狗、斗鸟、顶棍、跳竹杠、抢花炮、上刀山、过火海、碰彩蛋等;可开展现代体育健身旅游项目有:游船漂流、竹排漂游、打水仗、垂钓、游泳、水上冲浪、水上自行车、波波球、自行车比赛、长跑比赛、竞走比赛、徒步穿越等。六是统筹安排,合理设计精品线路。对现有的旅游线路重新整合、设计,打破县区行政区域界限,在全市范围内统筹设计,合理安排线路。

   四、加大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和销售力度,提高群众收入。

   一是加大乡村旅游纪念品制作和销售力度。深度挖掘长寿文化、刘三姐文化、铜鼓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内涵和特色,研发生产具有河池地域特色、体现传统文化元素和传统工艺的旅游纪念品。二是为游客提供丰富优质的农副土特产。纪念品、农副土特产可以在专卖店经营,亦可在农家旅馆和农户开设专柜销售,条件许可的还可开办电商经营。

   五、采取有效经营模式,实行利益联结共享,实现扶贫效益最大化。

    一是采取贫困群众参与度最高、收益最好的经营模式。根据贫困村实际,有针对性地选择“公司+旅游合作社+农户”“公司+基地+农户”“旅游合作社+农户”“能人+基地+农户”“个体农庄(农户)”等模式。有条件的经营者,可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院校(或研究会)”的经营模式,利用院校(或研究会)文化优势,对旅游项目进行文化提炼、包装,提高项目魅力。不管采取何种方式,都必须有“+农户”成分。农户参与方式为:项目区贫困户用宅基地、林地、土地入股,取得经营和分红资格;乡村旅游扶贫专项资金入股,项目区贫困户享受经营和分红资格;小额信贷款入股;直接参经营与管理,领取工资和利润提成;务工服务,收取劳务报酬;为景区提供土特产和工艺品;办农家旅馆。二是政府部门要加强扶持、引导,做好利益协调。三是实施乡村旅游优惠政策,包括普惠金融政策、国家政策红利等。四是发挥精品景区辐射作用。

    六、提高素质,规范管理,提升全市乡村旅游扶贫经营质量。

     一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强化贫困群众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旅游参与能力。加强乡村旅游决策层、管理层的培训,提升综合素质。二是开展智力公益援扶。鼓励专业志愿者、艺术家和科技工作者驻村帮扶,参与乡村风貌设计、乡村规划和建筑设计等工作。三是健全体系,综合管理。制定乡村旅游扶贫管理制度,对全市乡村旅游扶贫进行综合协调,协商管理。建立和完善乡村旅游扶贫项目资金申报审批、管理使用、检查验收、激励处罚、后续管理、纠纷处置制度。走专业合作化道路。规范运行。由村委会出面,组织制定并执行统一的管理措施。加强合同制约,确保群众利益不受侵害。

     七、加大宣传推介力度,提高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市场竞争力。

    乡村旅游扶贫要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需要政府、社会和业主精准发力,组合推介。一是政府引导,面上推介。定期举办全市乡村旅游扶贫大会和全市乡村旅游扶贫推介会,宣传、推介一批乡村旅游名镇名村及旅游项目。政府网站开设乡村旅游扶贫专栏,持续推介乡村旅游扶贫的措施、成效和景点景区介绍。协调对口帮扶河池的深圳市进行对外宣传。二是社会互动,组合冲击。在河池日报、河池网、河池广播电台等市内重要媒体开辟乡村旅游扶贫公益广告,开展群众性促销活动。实行四天半工作制度,鼓励、引导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带领家属到本市乡村开展爱心旅游、扶贫旅游。组建第一书记群、驻村干部群、帮扶单位群、党员红卡群等微信群、通讯群,传播乡村旅游信息。开展河池市乡村旅游扶贫征文、美术、摄影、书法比赛活动,以游记、散文、故事、诗歌、绘画、摄影、书法等方式,颂扬河池市乡村旅游的真善美,充分展示乡村旅游扶贫的魅力。举办农事节庆游、山水美景游、民俗风景游、农家乐厨艺大赛等系列活动,开展乡村旅游品牌促销。培育典型,示范带动。由河池市旅游协会、河池电视台、河池日报等单位协同配合,举办“河池市十佳乡村旅游景区”“河池市十佳旅游扶贫村”“河池市十佳乡村旅游目的地”“河池市十佳农家乐”“河池市十佳宾馆”等评选活动,综合推介,典型带动,全面展示乡村旅游魅力。三是业主策划,精准推介。由业主筹划,在乡村旅游区内举办三月三歌节、分龙节、盘王节、跳坡节、依饭节、祝著节、年街节等一系列具有河池民族文化特色的旅游节庆活动。组织编印宣传资料,全面推介每个景区景点的特色。在景区景点设立宣传园地、广告牌、永久性标语牌等固定宣传设施,组合打造景区文化。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