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扶贫资讯 > 东兰“第一书记”陆莹:输血变造血,才能真脱贫
东兰“第一书记”陆莹:输血变造血,才能真脱贫
金岸优品-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服务平台 / 2017-04-24

       “5万元太少了,如果贷款再多点,养牛超过10头,生活更加有盼头。”2017年元旦刚过,东兰县武篆镇东里村贫困户罗立安就主动填表,申请最高额度的扶贫贴息小额贷款,并向该村党组织“第一书记”陆莹“抱怨”起来。
  这一声“抱怨”,令陆莹十分欣喜。在陆莹看来,贫困户小罗的思想“变”了,变得不贫困了。
“变”还要从一年以前说起。小罗所在的东里村,地处山区,自然条件较差,交通条件落后,人均耕地0.35亩,产业基础薄弱,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
  在2016年帮扶中,驻村干部多次劝说后,罗立安才忐忑地申请了一万元的扶贫贷款,又借了钱,开始尝试养牛、养猪。“存折里的数字一下到了5位数,不懂得怎么花,更担心花了还不上。”腼腆、爱红脸的小罗说。
  起初,小罗和妻子、三个孩子一同挤在一间低矮昏暗的土房内。妻子患有慢性疾病,3个孩子又需要照顾,家中一直较为清贫,2015年底在外打工的小罗不得不回村找“活路”。“小罗人踏实,打过工,也较活络,年纪轻轻的拴在家里过苦日子,觉得蛮可惜。”陆莹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小罗加入当地养殖合作社,参加培训班,学习养殖技术,也懂得了疾病预防知识等。
  2016年底,小罗养的两头猪卖了3000块钱,两头牛也长势很好。初次投资,小罗尝到甜头,有些后悔当初贷款少了。新年刚过,小罗就咬牙将原本的贷款全部还清,又申请了最高额度的贷款。
  “得了5万元,就将牛养到8头,加上母牛生崽,我也是村里的养殖大户了。”小罗带着自豪说,如果能贷多点钱,这日子就更加有盼头。
  有盼头的,不仅是变了的小罗,还有换上新颜的东里村。2016年,记者先后5次深入东里村采访,每次都有新的变化。除了小罗加入的养牛合作社,东里村在扶贫联系单位市委办的帮助下,确定了“尊重传统,激发新活力;发掘潜力,打造新增长”的产业发展思路,桑园、果蔬、黑山猪养殖、牛羊畜牧、食用菌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先后种植无公害特色蔬菜100亩;扩大桑苗种植面积至214亩,87户农户参与;培养和鼓励能人带动贫困户示范养殖猪、牛和羊,数量达到1000余头(只);连片种植万棒(灵芝)食用菌的特色产业,也实现了贫困户全覆盖。同时,还先后筹措区、市、县三级财政扶持资金384.51万元,修建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打造了东里村廷拉屯整屯脱贫示范点,新建篮球运动场所、配套运动娱乐健身器材,栽种桂花树,安装路灯,实施屯内绿化、亮化工程,彻底改变群众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援单位的积极支持和“第一书记”陆莹的奔走协调下,2016年,东里村共争取资金400多万元,引进各类项目10余个,培训贫困人口50余人次,新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及公司企业5个,鼓励和引导32户贫困户筹备信贷资金121万余元投入生产建设。
  2016年底,经东兰县、河池市、自治区三级脱贫攻坚核验组核验,东里村贫困户中的52户195人达到脱贫标准,全村贫困发生率由2015年初的28.1%下降到1.7%,顺利实现脱贫,成为全市2016年第一批脱贫的贫困村。
  陆莹说,只有思想脱了贫,将输血变成造血扶贫,才是真正的脱贫。下一步,陆莹表示,将继续抓强产业脱贫、抓实惠民政策、抓好基层党建、抓细宣传引领,充分利用拔群故里的美誉度和知名度,吸引社会各界带项目、带资金、带理念、带人才到东里,共同参与建设东里。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