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扶贫资讯 > 尽锐出战攻克贫困堡垒 奏响南宁乡村振兴强音
尽锐出战攻克贫困堡垒 奏响南宁乡村振兴强音
南宁市“党旗领航 电商特产”网销平台 / 2021-04-26

图 扶贫车间已成为帮助建档立卡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的重要渠道之一。图为马山县加方乡龙岗村扶贫车间。本报记者黄红锦摄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西时,对精准扶贫工作非常关注,对脱贫任务的完成十分关切。彼时,南宁市农村贫困面较大、贫困人口较多、贫困程度较深。

  四年时间转瞬即逝,首府农村地区却已是另一番景象:

  截至2020年底,南宁市实现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2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全市实现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双清零”工作目标并持续保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贫困户住房安全保障率、饮用安全水源的人口比例均达100%;

  全市155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

  全市贫困村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基地覆盖,带动4.09万户贫困户发展产业;

  全市12个县(区)“5+2”特色产业覆盖率由2016年的60%提升到2020年的96.49%;

  ……

  这是一个永载史册的减贫奇迹,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奋斗征程。

  四年来,在党中央、自治区党委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南宁市脱贫攻坚工作下足“绣花”功夫,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落实“跟上、盯住、办好”的工作要求,市委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谋划部署了一系列硬招实招,倾其所有、尽其所能、上下同心、尽锐出战。

  面对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南宁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采取超常规措施,创造性地成立了市脱贫攻坚战前线指挥部,坚持扑到一线作战,坚持“四级书记抓扶贫”,坚持在“四个一线”选人用人,共选派8000多名综合素质好、年富力强、能打硬仗的优秀干部奔赴脱贫攻坚一线,用最好资源,派最强力量,以最实措施,勠力同心拿下“四大战役”和“五场硬仗”的目标高地,众志成城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谱写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的壮丽篇章。

  四级书记“挂帅出征”

  打赢“攻坚战”啃下“硬骨头”

  “感谢孙书记,村里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孙书记帮我们把鸡都卖出去了,让我们赚了不少钱!”

  “孙书记带领我们把集体经济搞起来了,以后增收不用愁!”

  ……

  4月22日这天,在上林县明亮镇塘隆村,原第一书记孙一博正式完成了与新任第一书记的交接。与村干、村民挥手告别,大家对孙一博无不交口称赞。

  心系群众,为民解忧。驻村三年来,孙一博面对压力,咬牙坚持,带领全村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解决了基础设施不完善、党建促脱贫攻坚能力弱、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少、没有致富带头人、产业发展滞后等一系列难题。

  连日来,像塘隆村这样的“交接”,全市421个脱贫村里还有许许多多。圆满的交接,意味着脱贫村正式迈出了向乡村振兴前进的第一步。贫困曾是南宁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路上不得不面对的“硬骨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之初,南宁市共有421个贫困村(含56个深度贫困村)、4个贫困县区、40.6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此,市委作出庄严承诺:到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所有贫困人口脱贫、所有贫困村出列、所有贫困县区摘帽。

  立下愚公志,勇啃“硬骨头”。自南宁市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动员号角,市委就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意志啃下“硬骨头”。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带头扛起“一把手”责任,重抓力推“书记引航担使命”主题活动,从严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全市上下把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牢记于心、贯彻于行;全市各级党委(党组)扛责在肩、闻令而动,“一把手”作表率,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切实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在市委的坚强引导下,我市下足“绣花”功夫,精细谋划作战图,举全市之力,集众人之智,全面发起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打响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粤桂扶贫协作“五场硬仗”,切实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让每一个贫困地区、每一户贫困家庭脱贫出列经得起历史检验。

  如今,首府贫困县区、贫困村、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这场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取得了重大成果。

  集体经济筑牢根基

  昔日“空壳村”变身“产业村”

  春雨过后,草木盛发。上林县乔贤镇绿浪村的油茶林里,随着清风吹拂,“绿浪”一层接一层,一派生机盎然。

  过去的绿浪村是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既无固定资产,也无经济收入。2018年以来,该村围绕山林土地做文章,以土地流转建设绿浪村油茶产业扶贫示范园,走出一条“村集体+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

  截至2020年底,绿浪村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达69.96万元。通过油茶这个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该村实现了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群众生活从穷到富、村容村貌从差到美、村民人心从散到聚的华丽转变,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画卷已悄然展开。

  绿浪村实现从“空壳村”到“产业村”转变的重要动力,就是坚定不移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2016年初,南宁市贫困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不少贫困村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既无产业支撑,更无发展前景。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成为我市助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长久致富,实现脱贫攻坚目标的必由之路。

  四年来,南宁市拿出实招、硬招,多渠道、多元化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按照每个贫困村100万—150万元的标准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为推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全面达标注入强劲动力,点燃了群众致富奔小康的希望。

  目前,全市脱贫村特色产业覆盖率全部达90%以上;全市1559个村(社区)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5万元以上,全面完成了自治区下达的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村级集体经济指标任务。截至2020年底,全市有就业扶贫车间276家,吸纳劳动力23089人,其中建档立卡劳动力4512人。

  “四大战役”尽显成效

  精准“补短板”增强“幸福感”

  走进隆安县粤桂小学,崭新的教学楼里,老师们正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们讲课。优美的学校环境、齐全的多功能教室和先进的设备满足了震东集中安置区搬迁户小学阶段适龄子女就近上学的需求,保证每个孩子都能“有学上、上好学”。

  “学校离家很近,有很多新设备和宽敞的体育活动场地,还能阅读很多课外书籍。”在现代化的学校就读,让学生马元安十分开心。

  马元安的快乐,源自我市推动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覆盖所取得的显著成果。学生教育问题解决了,贫困的穷根也斩断了。

  义务教育只是我市加大力度补齐贫困地区民生短板的一个缩影。四年来,南宁市把如何解决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这四个群众最关心的民生难题,当做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牛鼻子”。为此,南宁市集中力量,统筹资源,成立“四大战役”总指挥部,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见效。

  如今的首府农村地区,教育保障更到位,教育资源更优质,教育质量更高质,实现了全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除身体原因不能就学外,全部在校就读,并持续保持控辍保学工作“双清零”目标,同时建立起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的教育扶贫资助体系,不让一名学生因家庭困难失学辍学。

  医疗保障更全面。我市五县二区(武鸣区、邕宁区)实现县域医共体建设全覆盖,其余城区全面形成市级医院集团化管理模式。全面消除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空白点”,并于2019年7月在全区率先将政府兜底保障接入医保结算系统。贫困户(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参加医疗保险比例达100%。

  住房条件更完善。打破贫困危房户无力自筹资金的瓶颈,逐年提高农村危房改造财政补助。2016—2020年,全市共完成农村危房改造30154户(含建档立卡贫困户20444户)。截至2020年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保障率达100%。

  饮用水源更放心。2016—2020年全市共投入15.23亿元保障贫困村饮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2971处,项目受益人口388.44万人。

  四年来,一项项措施的落实,化作最温暖的阳光,洒向南宁的每一个贫困角落,振奋着每一名贫困户的心灵。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南宁市将着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动脱贫攻坚政策举措和工作体系逐步向乡村振兴平稳过渡,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南宁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