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企业参与贫困村扶贫产业发展情况和成效经验
近年来,马山县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培育和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各种新型经营主体,积极推动村企合作,动员和吸引更多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建立村企互帮互助机制,有力促进企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截至目前,全县认定县级扶贫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20家,已办理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410家、家庭农场6家,成员数4751户,带动农户数7510户。全县已土地流转面积9.6万亩,其中基地流转100亩以上连片、10年以上流转期限的面积1.77万亩,比2010年扩大4.8万亩,增长100%,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能力明显提高。
一、把握“三结合”,确保产业扶贫出实效
(一)帮扶支持与自身发展相结合。以帮扶支持为引领,着力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和产业转型升级行动计划,使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同步提升,组建农业精准服务工作队,落实中央、区市扶持政策,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高优示范园区、山地农业综合开发、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科技支撑、新型主体、土地流转、市场体系、财政补助、项目申报等多个方面给予扶持。2017年,马山县财政统筹资金投入14200.05万元,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贷款投放力度,增强村企共建的自我发展能力,激发建档立卡贫困户内生动力。
(二)村财增收与企业壮大相结合。村企共建中,积极为参与企业提供项目、技术、资金等方面支持,以马山黑山羊、里当土鸡、周鹿香牛、生猪饲养、桑蚕、果蔬、生态旅游等为主导产业,实施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和综合示范村建设工程,选取乔老、水锦、乔利、立星等作为试点村,依托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开发建设百亩以上生态果蔬、观光农业等农业项目,集中打造一批高优长寿农产品示范基地,有效发挥农业产业与休闲旅游业的叠加效应,解决一批贫困户劳动力就业,增加经济收入,形成农村脱贫与企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格局。
(三)群众脱贫与集体增收相结合。以帮扶群众发展生产为重点,突出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今年落实了10个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资金3200万元,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帮助和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着力推进县级13个试点村和14个深度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兼顾其他村和农户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全县贫困村有集体经济收入的18个,收入总额23.5541万元。
二、围绕“四注重”,营造村企合作软环境
(一)注重规划先行。村企合作贵在谋划,规划精准事半功倍。该县古零镇乔老村主动融入“环弄拉生态旅游圈”战略,将小都白确定为综合示范村进行建设,凭借优美的生态、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便利的交通,对示范村进行科学规划,并按规划打造养生养老、游客接待中心等七大功能区。
在产业发展方面,引进广西乔老爷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将全屯土地全部流转,建立130个农业果蔬大棚,种植辣椒、番茄等蔬菜,同时还露天种植水果木瓜、草莓、旱藕等;扶持竹鼠养殖28户,成立五哥竹鼠养殖专业合作社;引导能人发展百香果种植,建成百亩百香果园;引进马山中凯乡村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建设农家旅馆3栋,发展休闲养生农家乐。
(二)注重实现双赢。该县既引导企业在农村投资兴业,使广大农民群众从中得到实惠,也使企业生产经营得到更好地发展。2013年以来,该县结合本地资源特色和发展实际,将旅游产业作为战略支柱产业发展,全力把西山庄园绿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打造成绿色农业和休闲旅游的标杆项目,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从产业发展、财政税收、供地用地、投资环境优化等方面提出了47项实实在在支持企业发展、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真真正正做到敢于让利,为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发展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项目建成后成为环弄拉生态旅游区内一个新的生态农业体验基地。园区预计年营业收入3750万元,解决180人的就业问题,为马山创税200多万元,为当地农民增加收入创造条件。同时,为当地农家乐及生态农业经济提供示范,有效推进马山旅游业发展。真正起到“结对结心、共建双赢”、互惠互利的效果。
(三)注重发挥优势。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需求,找准着力点,使服务农民的有效需求,发挥最佳的合作效应。2013年11月,广西南宁马山东龙蚕业有限责任公司在金钗镇成立,立足于当地优势资源,购买缫丝生产设备3组,兴建了缫丝、复摇、锅炉、冻库等生产车间2800多平方米。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收购蚕农生产的蚕茧进行蚕丝加工,为农户做到“培育小蚕+回收蚕茧+蚕丝加工”一条龙服务,形成了“政府扶持壮大企业,企业助农增收致富”的良好循环。
(四)注重有序推进。自2013年启动对口帮扶广西马山县工作以来,东风汽车公司通过捐赠环卫车,援建文化活动室,修建饮水工程等改善百姓生活,推动地方发展。此外,东风汽车公司还向广西残疾人福利基金会资助价值60万元的康复器材,为残疾人提供最好的康复服务,为马山县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未来,东风汽车公司对口马山县精准扶贫工作还将继续推进落实,结合马山县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将精准扶贫工作落到实处。
三、龙头企业牵头,整合土地资源,发展现代农业
2014年,由龙头企业马山盛世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牵头,组建合作社,整合土地资源,大块并小块,流转了村民的零碎土地3860多亩,农旅结合,发展现代农业。
该企业在该县乔利乡乔利社区创办了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带领群众摒弃传统种植理念,大力发展水果产业,目前合作社发展连片种植沃柑820亩,火龙果300亩,桑葚80亩、葡萄50亩、葛根2000亩,千斤拔100亩,为周边村民提供了110多个就业岗位,长期在基地务工的农户达78人,其中贫困户有45人。合作社以“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采取土地入股分红、优先贫困户务工、定单种植方式带动周边群众脱贫致富,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138户。
合作社基地广西乔利思恩府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现为市级农业果蔬核心示范区、千家民营企业扶助千个贫困村活动示范点、马山县统一战线同心助推生态乡村活动同心生态产业示范点。2017年8月,该果蔬产业示范区通过自治区考评验收,荣获“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定。
(一)聚合产业资源,打造现代特色农业样本
2014年以前,乔利社区分布着零零碎碎的土地,每家每户都只有几分地,无法实现有效灌溉,更无法进行机械化、规模化种植。为了让村民同意土地流转,马山盛世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蒙有胜和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承诺先交租金再用地,且所有基建费用全部由合作社承担。随着高低起伏的田埂被推土机铲平,零碎土地很快被整合,土地效益也实现了最大化。
以往的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满足村民脱贫致富的要求,蒙有胜在土地上种植了沃柑、桑葚、葛根、火龙果等经济作物,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的规模越来越大,示范区共引进和培育3家企业、6个合作社和3个家庭农场,打造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目前,柑橘、葛根、火龙果均已实现订单销售,葡萄等农产品已实现体验式休闲采摘和批发零售,销售渠道进一步拓宽。
示范区还从美国亨特公司和以色列泰丰公司引进了2套国际先进水平的水肥一体化设备,建成2个分拣加工房和260立方米的冷藏库,示范区综合机械化率达71%。此外,示范区不断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链,葛根系列和桑葚系列深加工农产品已经进入市场。以农业种植为基础,逐步延伸到技术培训、长寿养生、农耕体验、歌圩文化等的产业模式初步形成。
(二)“造血”式扶贫,助力村民脱贫致富
乔利社区通过重点打造示范区,以示范区带动就业来进行脱贫。乔利乡果蔬产业示范区核心区所在的乔利社区有138户贫困户参与土地流转,每户每年可获得600元/亩左右的租金收入。示范区常年用工200多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45人,人均月收入1500—2500元。乔利乡果蔬产业示范区建设主体马山盛世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在2016年底实现分红58万元,53个社员中的30名贫困户实现增收。
“租金+工钱+分红”模式,有效拓宽了村民增收渠道,为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乔利社区的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底的17.6%下降到2016年底的10.3%,成为2017年预脱贫摘帽村。
不仅如此,作为全县农村土地“大块并小块”综合整理流转试点,示范区还为全县特别是西部丘陵地区的产业扶贫、促农增收工作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成功范本,带动辐射北良村的那岩、龙念、上六白、下六白、新羊等5个屯55户贫困户,发展青枣、沃柑、猪、竹鼠等种养业;带动辐射苏博村的外现、内现、那感等3个屯20户贫困户承包土地,发展沃柑等种植业;带动辐射东良的六水屯13户贫困户发展青枣种植。
贫困户林爱平日在家附近的两个火龙果棚工作,曾因家里有老人孩子需要照顾而放弃外出打工的她,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去年一年就收入一万多元。
(三)农旅融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
农旅融合,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是下一步的发展方向。马山盛世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蒙有胜计划在农场铺上沥青路,建设旅游配套设施停车场、游泳池、农家乐等,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届时,游客到乔利游玩不仅可以到大棚中采摘水果,还可以骑行、游山玩水,体验农家生活。
近年来,马山县依托产业,大力推动农旅融合,保护并修缮思恩府遗址、思恩庙、金华状元桥等名胜古迹,通过举办马山县“月月生态旅游节”——乔利中秋思恩歌圩节,将现代特色农业根植于乔利乡的历史底蕴之上,加快实现农业和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同时,以广西乔利思恩府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此次获“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马山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探索出一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发展模式,有效加快全县脱贫攻坚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