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地处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主体生态功能区,全县8个乡镇110个村(社区)22.5万人,“十三五”建档立卡57个村11536户50716人,贫困发生率25.43%。其中有24个深度贫困村,3个极度贫困村。凌云与其他石漠化贫困地区一样,脱贫攻坚面临诸多困难,归结起来主要是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低、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融合难度大、群众思想禁锢重、基础设施薄弱等。
近年来,凌云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开发战略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把脱贫攻坚作为全县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坚持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并重。以党建为引领,建强队伍创设载体,破解组织力提升难;聚焦优势扣紧特色,破解产业发展难;触动痛点教育两头,破解内生动力激发难;注重统筹分步推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难;跟紧后续保障发展,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难。以破解“五个”难题为导向,逐一补齐加固“木桶短板”,努力走出一条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人民幸福指数高的赶超跨越发展之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扶贫重要论述在茶乡凌云落地开花结果。
建强队伍创设载体,破解组织力提升难。针对村“两委”班子普遍能力素质跟不上,力量资源集聚难的问题,该县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全县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扎实开展大兴学习之风、大兴解放思想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四个大兴”活动,“拔穷根,换穷业,挪穷窝,改穷貌”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深入实施“脱贫攻坚先锋行”,普遍开展党支部星级化管理、“乡村振兴·五旗争创”活动、党员积分管理,规范组织运行,提升党员队伍素质。广泛开展“三联三带”主题实践活动,指导和帮助联系对象找准发展路子,协调解决发展致富资金、物资、技术等。改善村“两委”办公和村民议事条件,提高村“两委”号召力,增强村民归属感。每个村都至少成立一家村民合作社,选配经济能人经营管理,把村民纳入合作社变成股民,改变过去群众单打独斗、农村经济发展组织化程度低的状况。
聚焦优势扣紧特色,破解产业发展难。挖潜旅游资源,擦亮城古、茶香、湖秀“三张名片”;挖潜特色农业,做大茶叶、桑蚕、油茶“三张叶子”;挖潜生态工业,做足农、石、水“三篇文章”——面对生态环境脆弱,工农林牧业发展均受限制的实际,该县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聚焦优势扣紧特色,着力把凌云的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2015年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定点帮联浩坤村后,大力推进环浩坤湖建设,将其成功纳入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2018年10月建成运营,“十一”黄金周接待游客6.1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5101.7万元,成为凌云旅游产业发展最重要的一极。
触动痛点教育两头,破解内生动力激发难。该县注重组织少数民族干部、村“两委”干部到广东省深圳市盐田区学习培训,安排贫困群众参加深圳务工招聘会,带领少数民族班学生到中广核总部开展夏令营活动,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先进地区的时代气息。全面开展争当最爱国、最守法、最诚信、最勤劳、最友善“五最”新型农民活动,给予“五最”农民奖励。设立“壮志凌云·爱心超市”,鼓励群众奋发向上,以美德表现积分换取生活物资。广泛开展“一个广播响起来、一座舞台跳起来、一间书屋用起来、一群宣讲员讲起来、一场百家宴聚起来、一个篮球场动起来、一张网络连起来、一个宣传栏公示起来”等“八个一”宣传活动,把源自凌云实际的《懒汉脱贫记》搬上舞台,以其强烈的思想转换对比,激励贫困群众摒弃等靠要思想。深入一线挖掘报道先进典型,广泛宣传全国劳动模范吴天来、最美中国符号人物郁再俭以及一批艰苦创业成功人士的先进事迹,激励贫困群众“为了生存、永不言弃”。一头抓学生素质教育,一头抓家长素质提升,全面开展感恩教育、法纪教育、习惯教育、风气教育、脱贫光荣自尊教育“五大教育”。以“瑶家夜校”为平台,组建特少数民族文化展演队、干部宣讲团进村入屯表演节目、宣讲政策,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改变贫困群众的落后观念、生活陋习,从骨子里挖掉“病根”。
注重统筹分步推进,破解基础设施建设难。该县山区绵延、山势险峻,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难度大,县财政收入低、可支配资金少,制约了基础设施的投入,交通不便、饮水困难的状况亟待解决。该县统筹分步推进,开源节流,多措并举筹集资金,积极争取项目列入中央、自治区项目库,把凌云的建设纳入中央和自治区的“盘子”;紧紧依靠中区市直后援单位和“两广”协作,争取资金倾斜;主动对接政策性银行和商业银行,争取信贷支持。通盘谋划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先易后难,建成三级公路7条215公里,村际联网路104条607公里,屯级道路327条723公里,有效疏通石山区“毛细血管”。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建成家庭水柜1540座,集中供水工程179个,全面提升贫困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对重大的关键项目建设,实行县处级领导干部包挂制,每一名县处级领导干部都是项目服务专员,从立项、招投标到竣工验收一条龙服务,对项目建设挂图作战、倒排工期、压榨式推进,用精力换时间,用责任换成效,在脱贫攻坚时限内攻克基础设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的难题。
跟紧后续保障发展,破解易地扶贫搬迁难。石漠化片区生态脆弱,发展局限性大,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既要脱贫致富又要保护绿水青山,易地扶贫搬迁是最佳途径。蜗居在大石山里的贫困群众,故土情结重,就业技能低,对搬迁出去的前景信心不足,普遍不愿搬、不敢搬。我们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解决好后续发展问题,化解搬迁户的焦虑。针对易地扶贫搬迁中贫困群众故土情结重、就业技能低,普遍不愿搬、不敢搬的问题,该县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解决好后续发展问题,化解搬迁户焦虑。认真做好思想动员,逐户宣传搬迁政策。完善产业配套,建设扶贫车间,开辟家庭农场,推动土地流转,让迁出户方便务工、就近致富。对迁出户青壮劳力“一人一策”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增强发展信心。协助解决入学、养老、就医等基本保障问题,提高搬迁群众对新家园、新环境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强心理疏导和氛围营造,引导搬迁群众共同参与社区管理,顺利融入新社区。目前,该县16个安置点都实现党的组织、产业就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社区管理、教育保障、社会保障“七个全覆盖”,迁出群众情绪稳定,安置点秩序良好。
在脱贫攻坚战中,凌云“一块骨头一块骨头啃”,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疏通经络、打通关节、突破瓶颈,逐步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2016年以来实现8533户38177人脱贫,38个贫困村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5.43%降至6.21%。央视《焦点访谈》对凌云县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典型做法进行专题报道,全国深度贫困地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座谈会把凌云县作为现场考察点,在党政领导班子绩效考评中凌云县连续三年获自治区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