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春节过后,沉寂的田野已然复苏,上林县大丰镇云蒙村的田间地头出现了农民忙碌的身影,辛勤春耕劳作带来了乡间的勃勃生机,盼望今年有更好的收成,过上更红火的日子。经过5年的尽锐出战,云蒙村成功脱贫,村民人均收入显著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
从摆脱贫困到奔向小康,云蒙村的幸福嬗变,是南宁市矢志不渝攻克贫困堡垒的生动缩影。
当前,南宁市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实现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贫困县(区)全部摘帽,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胜利,首府脱贫群众迎来了一个温暖春天。
瞄准靶心 高位推进凝聚脱贫合力
2015年底,经过精准识别,南宁市共有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邕宁区1个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区),有421个贫困村、40.6万贫困人口,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用最好的资源、派最强的力量、攻克最硬的堡垒。”面对贫困现状,市委立下“带领40多万贫困群众脱贫奔小康”的“军令状”,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和最大的民生工程,领导和团结全市各族人民不懈努力、合力攻坚,坚持“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落实“跟上、盯住、办好”的工作要求,推动全市上下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各项任务。
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主动扛起“一把手”责任,重抓力推“书记引航担使命”主题活动,从严落实“书记抓、抓书记”;全市副厅级以上领导干部每人挂点联系1—3个深度贫困村,实现对1个深度贫困县、1个深度贫困乡和56个深度贫困村的领导干部挂点联系全覆盖。
全市坚持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抓扶贫”,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局面,切实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高位谋划推进,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十三五”以来,全市共选派工作队员7000多人,其中第一书记600多人。基层党员干部和基层工作者以切实行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在脱贫攻坚战中冲锋在前,共同凝聚起决战决胜的磅礴力量。
强化保障 改善民生筑牢幸福之基
“多亏了国家危房改造的好政策,我们终于住上了新房子,感谢党和政府的关心!”站在改造好的新房前,横县新福镇塔竹村脱贫户张善政抑制不住喜悦。
过去,张善政一家7口住在破旧老房子里,拥挤不说,一到下雨天屋顶就漏水,还担心大风把房子刮倒。“我们也曾想建新房,但经济困难实在拿不出钱。”张善政说。去年,横县把他们一家纳入无自筹能力名单,增加了危改补助金金额,张善政一家住新房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
谋扶贫就是谋发展,抓扶贫就是抓民生。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南宁市始终把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础性战役、底线性任务和标志性指标,强力推进。不断强化资金和制度保障,全力打好“四大战役”,从源头上解决民生痛点问题,最大限度地谋求“发展成果与人民共享”。
南宁市印发《打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实施方案》,成立了“四大战役”总指挥部,通过制定作战方案,挂起“作战图”统筹指挥,定期调度,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全力推进各项工作落实见效。截至目前,全市已全面完成控辍保学工作“双清零”目标任务,并持续保持动态清零;贫困户(含2014年、2015年退出户)参加医疗保险比例达100%;帮助约40万农村困难群众喜迁新居。2016至2019年共建设贫困村农村饮水安全项目2195处;2020年1月至10月19日,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项目和农村区域集中连片供水工程776个,受益人口143.63万人。
南宁市还深度推进粤桂扶贫协作,与广东省茂名市持续开展医疗、教育等方面交流合作,在全区率先实现粤桂就业扶贫数据信息线上交换协作,在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实施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劳务协作、教育医疗等帮扶项目30个,其中粤桂小学、粤桂扶贫车间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投入使用,为脱贫群众就学、就业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业“造血” 脱贫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春天的武鸣区城厢镇联兴村,连片沃柑树上挂满了橘黄色的沃柑。果树下,采摘果实的农民满脸笑容,感受着硕果累累的丰收喜悦。
近年来,武鸣沃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让武鸣人有了增收的“绿色银行”,包括曾经的18个贫困村和2800多户贫困户在内的10万人民,从沃柑林中踏出了一条奔向小康的致富路。
5年来,南宁市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紧紧围绕“大力培育扶贫产业,发展生产脱贫一批”的目标,精心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致富带头人,推进产业扶贫可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稳定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走出了一条长期、稳定、高质量的脱贫致富之路。
特色产业覆盖率不断提高。通过建设产业基地、农林结合、旅游扶贫、加工扶贫、光伏扶贫等三产融合,推进产业发展。实施产业以奖代补政策扶持发展产业,2020年惠及贫困户11.24万户;全市12个县(区)“5+2”特色产业覆盖率由2016年的60%提升到2020年的96.49%。
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能力增强。培育壮大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关系。全市贫困村均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业致富带头人和产业基地覆盖,带动贫困户4.09万户发展产业。形成了马山县“土地租金+劳力薪金+旅游公司股金分红”的“小都百模式”、隆安县广西汇生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公司+集体+贫困户”代养方式等产业发展模式,有效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创建扶贫示范园壮大扶贫产业。2018年以来,全市建成428个贫困村特色产业扶贫示范园,覆盖全市所有贫困村,推动了贫困村特色产业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示范园为贫困村增加集体经济收入4362.23万元,带动2.92万贫困户实现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