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扶贫资讯 > 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我市脱贫攻坚主题征文部分作品选登
决胜小康 奋斗有我我市脱贫攻坚主题征文部分作品选登
南宁市“党旗领航 电商特产”网销平台 / 2020-12-11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有关脱贫攻坚工作的决策部署,为展现南宁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的成效和亮点,发掘、宣传一批扶贫路上的先进典型,讲述脱贫攻坚感人故事,进一步激发全市上下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助力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市委宣传部、市委组织部、市扶贫办在今年4月初至7月上旬联合开展“决胜小康奋斗有我”主题征文比赛,现对部分征文作品进行展示。

  本次征文对象,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选派的第一书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队队员,乡镇(街道)、村(社区)扶贫干部。征集作品内容需主题鲜明,内容健康向上,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既可以讲述自己的工作经历,突出“三保障”和安全饮水、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文化扶贫、易地扶贫搬迁、粤桂扶贫协作、村集体经济发展、综合性保障等重点工作,也可以讲述自己的见闻故事,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我市各级扶贫干部深扎基层的感人故事、实践经验和所思所悟,还可以讲述贫困村的故事,通过聚焦群众增收、民生改善、孝老爱亲、社会和谐、乡村面貌提升等,展现广大农民群众在脱贫致富道路上的获得感、幸福感。

  ■南宁市司法局派驻马山县加方乡南宁市司法局派驻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毛鑫

  打满“十三五”全场山里穷村把家安

  每次看到或听到黄文秀的名字和事迹,感动总会触及我心底最深处。同为女性,同是驻村第一书记,我更容易理解黄文秀同志放弃优越环境、选择偏远泥泞,关键时刻摒弃独善其身、选择勇往直前的精神。面对错综复杂的环境、面对群众的不理解、面对各种困难的时候,只要想到黄文秀的笑容、她的不易,我的信念就会更坚定,坚持住、走下去,不获全胜决不收兵,我从一名普通党员成长为一名坚强的扶贫战士。

  2015年10月,我来到南宁市兴宁区三塘镇那笔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经过两年的努力,那笔村产业发展有声有色、47户贫困户实现了精准脱贫,整村成功出列。

  2017年11月,我再次主动请缨,到深度贫困村——马山县加方乡龙开村担任第一书记。与那笔村相比,龙开村是典型的大石山区,“九分石头一分地”,山多、地薄、水少。经过最初的摸排梳理,我带领村“两委”提出肉牛、肉鸡、黑山羊养殖及肉产品深加工产业目标。

  我正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却发现自己怀上了二胎。怀孕初期反应大、身体虚弱,爱人劝我收队,村干部让我多休息,组织上也计划更换人选,但是这些好意都被我谢绝了,我暗下决心:既然来了就要坚持住,而且要干好。我请来专家指导,为村里量身定制产业项目;一户一户走访动员贫困户,耐心地说服他们加入产业合作社,让原本“单打独斗”的经济能人与贫困户开展合作,让脆弱的产业做强做大。

  那段时间因为起早贪黑,我的身体吃不消,但想到那么多工作要处理,在吐空了肠胃之后,我带上几片面包就出门了。就这样,一些原本“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都被我这名“大肚子书记”感动了,纷纷表示愿意撸起袖子跟着搞产业。

  儿子出生不久,还在休产假的我就待不住了,村里的发展和贫困群众的期盼让我坐立不安,我带着妈妈和一双儿女回到了龙开村,大女儿在当地读小学,妈妈在龙开村帮着我带娃,就这样,我又义无反顾地带着村里的党员群众继续奋战。

  “一根筷子容易弯,一捆筷子不易折”,在带好村“两委”班子的同时,这两年我重点发展了3名“80后”入党,而且培养一批积极分子,为村里打造了一支精干的队伍。

  在龙开村驻村工作两年多,这个一穷二白的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打趣地说:“毛书记变‘土’了,我们村却变美变富了!”2019年底,龙开村234户贫困户实现了脱贫,集体经济收入达12万元,仅剩4户贫困户。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曾给村里水果和肉鸡的销售带来了较大影响,我跑遍了街上7家快递点。谈妥了之后,我白天忙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晚上手把手指导村民选货、打包,顺便做起“书记主播”,从种养殖基地,到镜头前的农产品……通过一块小小的屏幕,早晨宰杀的土鸡下午就能到南宁市民的餐桌上,身价翻了两倍多。

  目前,“书记主播”的粉丝已经有上万人,村里土特产今年销售额已达40多万元,注册的“大加方”品牌逐渐叫响并有了自己的网店。与此同时,村里面及时复工复产,完成了所有道路硬化,还新修了图书室、村委戏台、健身场所等设施,各项摘帽标准已经全部达标。

  现在,还有很多亲朋好友都认为我傻,放着南宁市区好好的生活条件不要,拖家带口去农村。其实,看着一双儿女我也动摇过,是扶贫路上千千万万第一书记那种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一直深深激励着我,让我一次又一次选择了坚持。今后,我将更加坚定地在扶贫路上奉献青春、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用老百姓满意的笑容,向党和人民交上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

   ■广西马山县加方乡龙岗村第一广西马山县加方乡龙岗村第一书记陆治江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

  2019年6月,噼里啪啦、噼里啪啦……一连串鞭炮声打破了山旮旯的宁静,加方乡龙岗村的村民一个个喜气洋洋地赶往村委住地。那里,集扶贫车间、扶志超市、扶智课堂为一体的龙岗村“三扶”综合中心正式揭牌运行,穷村找到了治贫之方,没有哪位村民不感到高兴、不感到欢欣鼓舞。

  龙岗村“三扶”综合中心,是我和龙岗村“两委”反复商议后推出的集产业扶贫、就业增收及学生教育辅导等为一体的扶贫新模式。该模式入选广西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亮点清单。中心包括教室、超市、电子元件组装大车间和一个儿童乐园,基础设施投入90多万元,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终于正式揭牌,望着崭新的中心牌子和建筑物,我感慨万千。

  2017年12月,我到龙岗村担任第一书记。龙岗村有30个村民小组,共有人口1749人,其中贫困人口77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4.25%。村不大,山大,峰连着峰,山外是山,“九分石头一分土”。我到龙岗村时,这里正流行鸡瘟、猪瘟,很多贫困户养殖的鸡、猪大批死亡,脱贫形势不容乐观。龙岗村是深度贫困村,脱贫产业主要是养殖和外出劳务,现在养殖项目受挫,下一步该怎么办?我冥思苦想,绞尽脑汁。我走进龙岗村30个自然屯,遍访539户农户。

  2018年4月,我带领村“两委”的同志前往广东,希望能从广东引进一个劳动密集型车间到村里,让不方便外出的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实现增收。几个月奔忙,我们的努力结出第一串果实,一个从事圣诞彩灯手工制作的广东老板与我们签订了手工加工合同。龙岗村“三扶”综合中心的扶贫车间雏形初现。在家门口打工,既能安心生产又能照顾家庭,每天可以赚50至60元,村民乐开了花。短短一个多月,车间从业人数从十几人发展到了106人。可是好景不长,受国际贸易影响,来自国外的订单越来越少,扶贫车间被迫停产。

  经过反复论证和沟通,一个做航空耳机的老板答应发货给我们试一下,扶贫车间第二次开工。然而,还没来得及喘口气,又有情况出现了。习惯做粗活的村民,不适应制作精细的耳机,每天产量很低,产量低赚的钱太少,村民不愿干,原来挤满人的扶贫车间,如今人影稀少。

  为了吸引村民回到车间工作。我想了三个办法:一是发补贴,每天上班就有20元保底收入;二是免费提供午餐,村民中午可以安心在车间上班,不用赶回家;三是以党员引领,我找到车间里的党员唐雪梅,希望她带头坚持,并鼓励她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号召大家坚持下来。通过不断努力,重返车间工作的村民又慢慢增加。

  我深知扶贫要先扶志,要帮助群众树立摆脱困境的信心和斗志。为激发村民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我主导创办了龙岗“扶志超市”。“扶志超市”推行全员积分评定模式,村民在扶贫车间工作努力,维护环境卫生、邻里相处和睦,社会公德好、遵纪守法、见义勇为、子女学习成绩优秀等都可获相应积分。村民凭积分可以到“扶志超市”免费兑换油、米、纸巾、洗衣液等生活用品。“扶志超市”的物资费用从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赠中列支,由村党支部管理。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村民缺乏劳动技能和种养技术的问题又暴露出来了。我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活动,创立了“扶智课堂”。“扶智课堂”主要对贫困户进行劳动技能和种养殖技术培训,为贫困学生和留守儿童提供课外辅导,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扶智课堂”先后举办种桑养蚕、砂糖橘种植、彩灯组装、高端耳机制作、课外辅导等培训26场次,培训群众800多人次,学生260多人次。“扶智课堂”还成为宣传党和国家最新的方针、政策的平台,成为贫困户了解政策的渠道,“扶智课堂”搭建电商平台,帮助群众通过网络销售农产品。

  一路寻觅,一路坚守,龙岗村“三扶”综合中心项目日趋完善,龙岗百姓看到了希望,贫困山村多了一道扶贫良方,脱贫摘帽已然水到渠成。

  ■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驻马山县百龙滩镇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驻马山县百龙滩镇卫生院支医队员胡庆

  用实干致敬青春

  韦大娘是百龙滩镇的村民,2018年因得了脑中风留下后遗症,行走不便,拐杖不离手。我给她做了几个中医康复治疗疗程后,现在她行动时已基本不用依赖拐杖了,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每次看到韦大娘,我的内心都很充实、很有成就感,这只是一年多支医经历给我人生带来的宝贵财富中的一小部分。

  2019年5月,作为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的我,以健康扶贫支医队员的身份来到马山县百龙滩镇。面对陌生的环境和语言不通等困难,我的内心一度十分忐忑。但我意识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脱贫攻坚就是我们这代人该担起的担子,这是场狭路相逢勇者胜的硬仗,办法一定总比困难多,我们终将取得胜利。

  我所在的百龙滩镇卫生院承担着近十个村屯的健康扶贫工作督导任务。为了尽快摸排清楚这些村屯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基本情况,我挨家挨户开展入户走访。每次走访都是一大早出发,晚上回到住地再整理和核对收集到的数据、填工作汇报表,直到深夜。有些村寨是只有十几户人家的自然寨,分布在山顶附近,进村寨必须步行通过一段崎岖山路,脚底都走得生疼,有时候碰上村民出去干活就只好下次再跑一趟。在上任队员的工作基础以及同事的帮助下,花了2个月的时间摸排,我对全镇患大病、慢性病的贫困户的情况才算有了个基本了解。

  在走访过程中,71岁高龄的兰桂莲奶奶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我第一次到她家时,她正坐在板凳上吃力地剥玉米。由于语言不通,交流非常困难,我只好打电话请来同事做翻译。经同事转述,我这才知道,奶奶原来有个儿子,当时儿子成家立业并育有一女,一家人曾过着和和美美的日子。但天有不测风云,前几年儿子突然因病去世,儿媳改嫁,留下奶奶与年幼的孙女相依为命。奶奶还患有高血压,需要长年服用降压药。生活的压力一度让将祖孙俩愁得喘不过气来,绝望又无助。

  我要帮助她们。我耐心地给兰桂莲奶奶讲解办理慢性病卡优惠政策,征得同意后为她办理了慢性病卡。同时,我积极落实村卫生室建设工作,让医保结算系统延伸到村卫生室,严格执行基药采购制度与药品零差价制度,让兰桂莲奶奶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医保服务的实惠与便利。奶奶特别感激,每次我见到奶奶和她的孙女,两人都会不停地说“感谢”。看着她们微笑的脸庞和真挚清澈的眼神,我觉得还可以再做点什么,于是我及时将在走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向后盾单位——南宁市第六人民医院反馈,院党委高度重视。院长、党委副书记亲自带领医疗专家前来为奶奶看病,并带来了钱及降压药、大米、食用油、牛奶等慰问品。院领导还多次带领院里的医疗专家到百龙滩镇进行义诊赠药、送医入户。

  我是湖北武汉人,今年1月末,我原本要回去陪父母过年,可当时家乡成了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我只能留下。现在想起来,当时虽然很担心父母,但我知道不能给国家添乱,相信父母会全力支持我的决定。我退了火车票,坚守在卫生院,扎实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为提高村民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认识,提高村民的自我防护意识,减轻群众的恐慌躲避。作为百龙滩镇卫生院健康扶贫负责人的我主动请缨,带领卫生院医护人员登门入户,耐心细致地进行涉疫区人员排摸登记造册和健康监测,并积极向周围群众科普疫情防控知识,告诉大家不必过分恐慌,不要歧视涉疫区人员。在接到卫生院负责百龙滩镇与都安县交界处卡点任务后,我积极协调解决工作人员的值班、防护等问题,组织人员严格按照要求逐一对过往人员进行测量体温,严防死守疫情的扩散。

  支医的生活仍在继续,我希望在有限的时间里能运用更多的专业知识为更多的病人治疗。

   ■南宁市脱贫攻坚信息宣传工南宁市脱贫攻坚信息宣传工作办公室叶友良

  即便我是那缕微光,也万分荣耀

  对有过14年军旅生涯的我而言,脱贫攻坚是人生中的第二大战场。

  2015年,我作为扶贫工作队队员驻贫困村参加精准识别,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对贫困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看到贫困村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看到贫困村民渴望变迁的眼神,看到贫困群众为喝一担水而走两公里的山路……我深刻体会到脱贫攻坚的重要意义。这一年多的驻村工作经历,已经在我心中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2018年,我被抽调到我市脱贫攻坚信息宣传工作办公室,负责组织协调媒体对脱贫攻坚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典型经验做法、创新工作亮点等方面进行新闻报道及活动策划工作,以此鼓舞广大扶贫战线上干部群众的士气。

  在此期间,为了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我在协调媒体开展日常新闻报道的同时,在领导的指导下,积极策划了“艺术名家访上林”活动,邀请第一代刘三姐歌舞剧扮演者马若云等艺术家到上林县参观产业发展、易地搬迁等方面的成效和经验。在西燕镇易地搬迁幸福小区,马若云老师发视频给身边的朋友说:“大山里的农民都住上新楼房,找到了新工作,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人民艺术为人民,我要歌唱广西日新月异的扶贫变化。”马若云老师还说,许多国外朋友点赞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感慨“广西扶贫工作开展得真好啊”。这时,能在脱贫攻坚中尽一份力发一份光,我内心激动无法言说。

  做扶贫宣传工作,最大的优势在于能跳出扶贫去体会扶贫。2019年初,结合我市新一批第一书记上任熟悉情况后准备上产业项目之机,应大家要求,在办领导和组织保障组的指导下,我联系协调《中国扶贫》杂志社新媒体中心,联合组织策划了南宁市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经验交流会,11位新任第一书记就贫困村党建、“两委”班子建设、易地搬迁、激发内生动力、壮大村集体经济等方面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向上一任优秀书记“提问题、借点子、找方子”,5位上一任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现场倾心谈经验、说感想、支招数,抛砖引玉、凝聚扶贫智慧和共识。交流会还邀请到5位农业企业家与大家一起探讨扶贫项目开发相关问题。

  当时的交流会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们还策划摄制了第一书记参加《我和我的祖国》快闪活动,让交流会现场气氛达到高潮,那种凝聚在脱贫攻坚中的自豪和荣耀,让亲临现场者动容。杂志社现场直播活动也吸引了全国各地扶贫战线干部群众两万多人关注,向全国扶贫战线展现了我市第一书记的精神面貌。

  后来,我还利用经常随媒体记者下乡采访的机会,建立了第一书记宣传经验交流微信群,及时发布各地各村的扶贫好经验好做法,有助于第一书记更全面了解外界的讯息,提升了驻村扶贫能力和素质,受到第一书记的广泛欢迎和点赞。

  “世界桑蚕看中国,中国桑蚕看广西”。在接续的宣传报道中,我发现广西种桑养蚕历史悠久,扶贫效果明显且便捷,深受农村贫困户的欢迎,但鲜有媒体从广西“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域优势方面进行宣传。于是,在领导的支持下,我联系协调《农民日报》新媒体中心开展了《广西种桑养蚕点燃丝路脱贫新希望》节目访谈,邀请广西“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张家寿和广西首席桑蚕专家陆瑞好,以及扶贫部门领导、种桑养蚕企业家、第一书记等60多人,紧紧围绕如何发展广西桑蚕产业、解读桑蚕产业起源与丝绸之路关系、桑蚕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服务“一带一路”沿线东盟国家、弘扬伟大丝路精神、为世界减贫提供中国智慧和经验等进行交流访谈,使广西现代化、集约化的种桑养蚕模式和扶贫成效得到很好的宣传和推广。

  几年来,脱贫攻坚时时都在我心里,像军旅生涯中的橄榄绿一样,那些感动心灵的人和事,无法一一付诸笔端,但永恒于心。如脱贫攻坚先进人物黄立温在演讲中所说:“扶贫,就是一件事一件事去完成”,虽质朴却耐人寻味。是的,无论哪个岗位,只要把每一件事都做好,就值得为自己点赞。

  与此同时,我还针对脱贫攻坚不同阶段不同时节,先后参与策划和撰写《奋战在脱贫攻坚战线的复转退役军人》《奋斗激情燃烧在一线——南宁市脱贫攻坚精神观察》《南宁市尽锐出战奋力书写脱攻坚合格“答卷”》《关键之年,打赢一场关键之战》《粤桂携手南宁斩穷根》等10多篇新闻稿件,分别在中央、自治区等媒体刊发。

  脱贫攻坚,是前无古人的壮举,能参与其中,我亦知足。2019年,我市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40.6万减少至18803人,贫困发生率由9.33%降至0.43%,421个贫困村脱贫摘帽418个。2020年,我市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剩余3个贫困村也已出列,全市所有脱贫攻坚任务顺利完成。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即便我是那缕微光,也万分荣耀!


用户评论(共0条评论)

  •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总计 0 个记录,共 1 页。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最末页
用户名: 匿名用户
E-mail:
评价等级:
评论内容:
验证码: captcha